《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柔性材料与器件”专题征文通知
柔性器件是将有机/无机材料和不同功能部件集成在柔性基材上的功能器件及系统,其能够突破刚性器件无法承受弯曲和拉伸变形的局限,实现与人体柔软组织等复杂曲面上的高效集成,并以此为核心来实现“人-机-物”高度融合,是智能化时代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柔性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必将对健康医疗、物联网、人工智能、脑机融合、人机交互等战略新兴领域带来变革。
作为国际前沿研究的热点,柔性材料与器件在向开发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等趋势快速发展,其包括而不局限于柔性材料、柔性传感、柔性显示、柔性电路与柔性能源等研究领域。具有柔韧、轻量化、可延展、大面积、生物兼容等特性的新型功能材料是柔性器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自修复、自驱动、可编程、可重构、可降解的新型柔性器件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辑部特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铁研究员策划了“柔性材料与器件”专题,将在学报第四期“热点·关注”栏目刊出,欢迎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荐稿。
征稿范围:
● 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综述;
● 柔性能源材料与器件;
● 柔性智能传感器技术;
● 无机/有机柔性电子技术;
● 印刷柔性电子工艺与增减材制造技术;
● 柔性集成电子电路及信息器件;
● 面向健康医疗、物联网、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柔性器件创新应用;
征稿要求:
1、稿件须为原创作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投稿论文须保证尚未公开发表过,且不涉及泄密问题,若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责任由作者承担。
2、请勿一稿多投,如有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责任由作者承担。编辑部对来稿有审查、删改权,作者如有保留,请预先声明。
3、稿件须主体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逻辑严谨,文字精炼,标点符号正确。
4、投稿方式:登录我刊投稿官网(http://www.gncq.cbpt.cnki.net/)进行投稿,本刊不接收邮箱投稿。
5、上传稿件前,请下载“论文模板”、“文章插图说明”、“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按照文件要求整理稿件。
7、投稿截止时间:2021年8月1日
特邀编委简介:

张珽,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纳米智能材料、柔性电子、仿生智能传感技术、类脑智能技术、可穿戴智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人机融合、能源与环境等相关战略领域的创新应用。主要学术任职包括:《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副主编、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MEMS器件工作组委员、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感器与芯片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获得2016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2016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017年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等30余项科研项目。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 ACS Nano, Nano Letter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Nano Energy,《中国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5章,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4项。
李铁,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导师,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委主题专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1992、199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获学士、博士学位。目前研究领域为微纳传感器机理、器件及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国防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现任上海市传感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MARSS、APCOT国际会议督导委员会委员、IEEE MEMS、DTIP国际会议TPC成员等职。在硅纳米线制造及器件、纳米效应表征、红外热电堆及红外气体模块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已在Nano Letters、Small、Carbon、IEEE EDL、IEEE MEM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美国专利2项、日本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6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汽车电子学会(SAE)Arch T. Colwell Merit 奖。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