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先进微纳加工及应用”专题征文通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微纳加工技术作为支撑现代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手段,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与应用价值。从半导体制造到柔性电子,从生物医学传感器到能源转换装置,微纳加工技术不仅推动了材料和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更为新型功能材料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专题以“先进微纳加工及应用”为主题,旨在聚焦当前微纳加工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创新应用,深入探讨这一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本专题将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微纳加工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如光刻、电子束加工、3D打印等),新型微纳结构设计与功能开发,基于微纳加工的柔性电子与传感器,微纳加工在能源器件(如光伏、热电与储能装置)中的应用,以及微纳加工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辑部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杨卓青教授、臧法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徐久帅研究员策划了“先进微纳加工及应用”专题。本专题旨在展示微纳加工技术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同时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我们特别欢迎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投稿,以及展示微纳加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成功案例的综述与研究论文。期待本专题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微纳加工技术的灵感与创新,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多学科融合,为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开辟新的路径。欢迎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荐稿。
关键词:
● 微纳加工;
● 纳米材料;
● MEMS/NEWS;
● 智能传感;
● 柔性电子器件;
● 先进微纳制造;
● 原子级制造;
● 微系统集成与应用;
征稿要求:
1、稿件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学术性,且不涉及泄密问题。稿件内容须符合本专题的主题,数据可靠,图表清晰,逻辑严谨,表述流畅。
2、稿件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如有发现上述不当行为,编辑部有权采取撤稿等措施。
3、请按照本网站“论文模板”以及“文章插图说明”、“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等文件的要求撰写稿件。
4、投稿方式:登录我刊投稿官网(http://www.gncq.cbpt.cnki.net/)进行投稿,本刊不接收邮箱投稿。
5、投稿截止时间:2025年8月31日。
特邀编委简介:

杨卓青,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任JSPS博士后。长期致力于MEMS惯性开关、柔性纤维/圆管/毛细管等表面的三维MEMS集成制造、TSV/TGV封装等相关研究,在IEEE JMEMS、IEEE TED、Adv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受邀担任IEEE NEMS、APCOT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TPC成员和分会主席,曾获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9年“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目前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以及IEEE高级会员。

臧法珩,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歌尔电子任首席工程师。2021年9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获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学器件、微纳生化传感器、微系统集成。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期刊文章。

徐久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2020年获得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U Braunschweig)博士学位(summa cum laude),后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并任青年课题组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纳米级硅基材料和器件的先进制造技术、三维MEMS谐振传感技术和系统,以及纳米压电材料的制造等相关研究工作。 在Appiled Physics Review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国际期刊和IEEE MEMS等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